查看原文
其他

兩年來最嚴峻,香港:堅持「動態清零」,絕不屈服!

嶼天下 嶼天下 2023-09-19

香港疫情嚴峻。


農曆新年期間,香港被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和Delta雙重夾擊,疫情也急轉直下:

1月31日:新增92宗確診,本地80宗,13宗源頭不明!

2月1日:新增129宗確診,本地102宗,22宗源頭不明!

2月2日:新增116宗確診,本地103宗,30宗源頭不明!

2月3日:新增142宗確診,本地121宗,31宗源頭不明!


而據今日(2月4日)香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公布的最新數據,香港過去一日新增131宗確診個案,僅得1宗為輸入病例,其餘130宗均屬本地個案,共有59宗源頭不明,佔本地個案約4成半,另外還有195宗初步確診。


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更指,源頭不明個案大幅上升、病毒傳播速度快,反映社區至少有逾百條傳播鏈


他直言,即使港府已實施多項社交距離措施,但仍然有不少人參與跨家庭聚會,預料農曆新年假期後確診個案會一直上升。


令人擔憂的是,「團年群組」已初現端倪

香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昨日(2月3日)就表示,留意到最近的確診個案中爆發家庭群組,「通常我哋見到啲唔喺酒樓,就喺屋企嘅,可能系幾個親戚朋友,幾家人返嚟父母屋企聚會呢啲」。


港府:堅持「動態清零」,絕不屈服!     


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在政總舉行記者會,公布最新一輪防疫措施,她說,第五輪新冠疫情處於兩年來最嚴峻時刻,強調特區政府仍會堅持「動態清零」,多管齊下,切截傳播鏈,特區政府絕不屈服在疫情下。

林鄭月娥

她說,這一波是兩年來最惡劣情況,每日有逾百宗個案,亦有超過30個源頭不明個案,涉及不同人士、不同地點、不同職業。加上污水監測警號越來越多,遍布港九新界各區,分布廣泛,情況嚴竣,讓人憂慮。


儘管在抗疫方針上,港府已經表明立場,但有些人卻對著「動態清零」唱起了反調,甚至大肆宣揚「與病毒共存」,給港府的抗疫之路添堵。



西方勢力也來湊熱鬧       


早在1月22日,港府召開抗疫記者會時,有人就在提問環節稱「有專家說清零政策可能導致交叉感染,政府是否仍然會堅持清零?」 ↓



有黃媒則通過網絡評論,宣揚「與病毒共存」的好處,並把沒能實現「與病毒共存」的責任推向香港特首 ↓



素來以亂港著稱的香港民主黨,還在1月25日發布所謂的「民調」,稱其調查了603名香港市民,當中有65%受訪者「贊成香港應該就『與病毒共存』策略作準備」,另外有21%市民認為不應該就「與病毒共存」策略作準備,比兩個月前的35%「明顯減少」。

香港民主黨主席羅健熙更藉着此番符合西方腔調的「民調」,歪指「香港市民認為清零政策徒勞無功,已經出現抗疫疲勞,香港應該放棄『清零』目標」 ↓



「民調」都有了,又怎麼少得了西方媒體帶節奏?


英國BBC NEWS在1月28日就曾發表過一篇題為「香港疫情:艱難謀求新冠『清零』,一項尷尬的抉擇?」的文章,稱「香港市民質疑『清零』合理性」 ↓



輿論準備齊了,下一步是什麼呢?


可不就剩「經濟威脅」了嘛——

 
香港美國商會此前就曾公布最新商業前景調查指,超過40%的高管可能因為香港的嚴格防疫政策而考慮離開香港,並有接近三分之一的高管在填補高級管理職位方面遇到困難,從而延遲在香港的投資 ↓

 
香港英國商會也稱,其調查發現英國在港企業員工的變動率異常高,約80%的受訪者表示,他們一直在香港尋找新員工,但70%的受訪者表示因香港防疫政策過嚴,將人才帶到香港遇到困難 

 
想用所謂「民調」和「經濟壓力」等輿論向港府施壓?

門都沒有!

真正的民意到底是什麼?     


先說說香港民主黨發布的調查算哪門子「民調」?真正的民意就該看這 ↓


香港紫荊研究院於1月24日至28日期間,以電話隨機抽樣訪問1063名香港市民,瞭解受訪者對抗疫有關情況的看法。調查結果顯示,67.9%市民認為堅持「動態清零」策略更符合香港社會整體利益,只有23.8%人認為要「與病毒共存」。 研究院指出,調查結果反映主流民意清晰認識到,綜合考慮香港現時的醫療資源、疫苗接種情況、經濟復甦需要,以及2021年香港疫情受控、經濟強勢反彈、失業率大幅下降的成功經驗,香港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「動態清零」策略,絕不能採取西方某些國家自暴自棄的放任策略,進行「躺平」式抗疫。



再說說人人都關注的經濟問題——


眾所周知,香港各行各業在疫情下承受巨大壓力,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近期接受電台訪問時,形容過去一年非常艱難,在疫情與中美關係緊張等問題夾擊下,香港多個行業大受影響。


但香港經貿仍錄得增長,外貿總額更創下歷史新高,年內有10萬億元(港幣,下同)貨值貨物進出香港,較疫情爆發前的2018年還要高出近16%


而為進一步拓展經貿,邱騰華表示,香港正積極爭取加入全球最大經貿協定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」(RCEP)。


他稱,RCEP會於全面實施後18個月增加新成員,相信香港會被首先考慮



此外,邱騰華還引用數據指,雖然美國公司駐港總部為18年來最少,但2021年母公司在海外及內地的駐港公司數目創新高,達9,049間,證明了香港吸引力不減,而且香港歡迎任何人士來經商。



反觀「與病毒共存」的西方各國,那經濟早就不知道垮成什麼樣了。


就拿搭進去近90萬條人命的美國來說,2020年美國經濟萎縮3.5%,2021年經濟增長雖有5.7%,但稍加推敲,這數字就沒有表面看的那麼驚艷了。


一方面,因為2020年美國3.5%負增長導致的較低基數,在疫情趨緩、需求強力反彈下,經濟有較高的增速是正常的現象;另一方面,如果考慮美國大規模財政刺激的「注水」因素,以及超級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支持,5.7%的增速就更顯得缺乏真金白銀的實在成色。


最後來說說,香港到底有沒有條件來「與病毒共存」呢?
坊間不少聲音以為這波疫情未有如以往般嚴重,儘管不幸確診,對身體的影響亦只是如普通流行感冒,因而深信「與病毒共存」只是時間問題,反而質疑社會反應過度緊張。
事實上,這些人無一不忽略了「共存」策略下的先決條件,例如疫苗接種率與重症病患的關係等。
仔細看下實行「與病毒共存」策略的國家,比如美國在疫苗接種率只有64.1%的情況下放鬆了口罩等防疫措施,至今已造成每日平均近三千人死亡。


再看看新加坡,當疫情已經發展到令當局無力應對,最終「與病毒共存」只是無可奈何,而非防疫政策。
被西方媒體和亂港勢力誤導,為求盡快恢復正常生活而希望採取「與病毒共存」方案的市民,你們請冷靜思考:
假如香港在各項條件仍未成熟下貿然改變現有的防疫策略,其結果又豈是我們能夠承擔?


(本文圖片來自政府新聞網、中通社、星島、網絡)


往期推薦

01

● 駱惠寧在線發表新春致辭:讓歷史之光照亮香港未來


_

02

● 鄉議局為香港求得中籤,車公對疫情有何啟示?


_

03

● 新年到!來看嶺南人怎樣過年?


_

04

● 上下一心「動態清零」是港抗疫唯一出路!


_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